中韩迅猛发展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及产业互补性为两国建立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中韩自贸区谈判的启动,对东亚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大局有重大影响。
在经历了长达十年、多轮次的官方和民间中韩双边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后,中韩两国政府终于在建交20周年之际宣布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并将在两年内完成谈判。
取得这一成果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来之不易。而中韩自贸区的谈判和建设,不仅仅是对中韩两国有益,对于东亚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大局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总体看,中韩产业间的竞争性在逐渐增加,这就决定了中韩自贸区如果早谈,其难度和机会成本都会低于晚谈。
水终到渠将成
近年来,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的国际背景下,以区域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加速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方式。到2012年1月15日,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到了511个(2005年为328个),其中319个已生效。从全球看,在欧洲、北美和东北亚三大经济圈中,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最缓慢。
中韩是东亚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两个国家。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东北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已与美国、欧盟、印度、东盟等主要经济体签署了自贸区协定,成为东北亚贸易投资自由化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也先后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秘鲁、哥斯达黎加等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韩之间从2003年开始就在研究探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可行性,但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多方面存在的复杂影响因素,导致自贸区谈判一直难有定论。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韩经贸合作对于双方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双方对自由贸易协定的认识也不断提升。在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最终双方能够克服对各自敏感产业的担心和顾虑,走向自贸区谈判,标志着两国在建设经贸合作的制度性平台方面,终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可谓水终到;而深化贸易投资关系的制度性合作渠道也有望在两年后建成,可谓渠将成。
中韩两国有着加强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有利条件。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则为两国满足现实利益的互惠需求创造了巨大机遇。中韩建交20年来,两国贸易从50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2100多亿美元,走完了中日贸易30多年的成长道路。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主要有纺织服装、电子零部件、冷冻水产品、玉米、钢材等,自韩进口商品主要是无线通信器材、石化产品、化工原料、电子产品、钢铁产品、运输机械等。随着对中国进出口市场份额急剧上升,韩国对中国市场依赖性日益增强。
到2010年,韩国对中国出口占韩国对外出口总额比重已急剧攀升至25%,韩国对中国进口也迅速攀升至17%。而中国从韩国进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0%左右,中国对韩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近年稳定在5%左右。近年韩国企业对华投资迅速增加,项目平均金额大幅增长,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所占比重迅速上升,投资地域逐渐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大量韩国公司涌入中国,投资领域涵盖电器、机械乃至石油化工产品。中国对韩直接投资也有较快发展。
中韩贸易与投资关系日益密切主要缘于两国产业之间主体上呈现互补特征。中国对韩国有竞争性比较优势的产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集中在动植物、食用原料、矿产品、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纺织原料、箱包、服装、金属制品、机电产品、杂项制品中的低档产品。韩对中国有竞争性比较优势的产业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特别是汽车、药品、有机化学品三个重点产业。两国竞争性行业集中在橡胶及制品、纸及纸板、印刷品、锅炉、机械产品。此外有大量产业内贸易。总体上看,中韩产业存在明显互补性。两国间互补性产业数量超过一半。由于中韩之间一些具有产业内贸易特征的产业也有部分互补,两国互补性产业范围更广。中韩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多为加工贸易。
从动态变化看,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中韩制造业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比较优势下降,韩国少数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比较优势上升,韩国竞争力提高也比较明显;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国的产业优势呈总体下降趋势,韩国产业竞争优势呈总体稳定态势。
撬动东亚大格局
2005年底,韩国已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为中韩自贸区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对韩国而言,要真正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重要结点,没有中韩自贸区是不可想象的。不过,既然中日韩三国政府2011年底已经宣布结束中日韩自贸区可行性联合研究,并将尽早启动谈判,是否还有必要进行中韩自贸区谈判?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矛盾?
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期进行并进展顺利,中韩谈判的必要性就会下降。但实际上,中日韩自贸区即使能够如期启动谈判,预计进程也将会比较艰难,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在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方面,由于农业、安全、外交等多方面的障碍因素,面临的国内压力很大,困难较多;第二,日本已于2011年底宣布加入跨太平洋经济合作伙伴协定(TPP)的谈判,估计这一谈判的优先程度将高于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第三,日本目前政治形势不稳,面临着新一轮领导人更迭,将会影响到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回顾一下多年前日本与韩国的自贸区谈判进程,日韩在经过五轮谈判后,日韩自贸区谈判陷于停顿状态,日本国内政治和农业问题是最大障碍。日本方面出于农业保护、地区事务话语权、与其他大国关系等方面的考虑,放弃了谈判。韩国制造业压力也较大。同时,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短期内难见曙光。
在这种形势下,中韩率先谈判自由贸易区就成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韩国,早日与中国签订自贸区的呼声比与日本签订自贸区的呼声更高,特别是韩国企业界认为韩中自贸区比韩日自贸区对韩国更有利。如果中韩自贸区能如期签订,由于日本与韩国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日本必然不会漠视中韩自贸区对其可能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因此可能会推动日本加快开展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目前,中韩两国经济都在转型升级,向更高阶段发展。从战略高度利用FTA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的水平和档次,不仅将为东亚经济注入更多活力,而且将成为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重要力量。东亚经济合作的长期理想目标是通过建立自贸区实现经济合作制度化。
现在,东北亚还没有任何双边或多边自贸区协定,这与其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地位极不相称。在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较多困难和障碍的情况下,率先谈判建立中韩自贸区已成为推动东亚合作长远战略合作中的关键一步,将是撬动东北亚和东亚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杠杆。
2011年底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美国高调推动TPP谈判进程导致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认为,中国倡议的10+3进程和日本倡议的10+6进程将会就此结束,未来TPP将主导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这种观点有些过度悲观。可以预见,中韩自贸区谈判将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进程,并将进一步推动10+3东亚自贸区形成。中日两国政府共同承认10+3倡议和10+6倡议都是未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途径,将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共同推进。
因此,未来东亚自贸区(EAFTA)的形成可以期盼。中日韩自贸区的形成存在两种可能路径,一是中日韩三国直接谈判建立;二是继中韩自贸区谈判后,分别开展韩日和中日自贸区谈判,在三个双边自贸区基础上形成中日韩自贸区。所以,中韩自贸区谈判对东亚自贸区建设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当然,中韩自贸区需要考虑对美国的影响。由于韩美自贸区已先于中韩自贸区建立,中韩自贸区不会损害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美国也不会反对。
审慎对待韩国农业问题
在韩国,农业问题是政治问题。每次韩国与其他国家签署FTA都会引发抗议示威活动,甚至农民自杀等极端事件。为避免此类问题,中韩需审慎处理农业问题。
在中韩农产品贸易方面,韩国对中国有较大逆差。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加工农产品,中国向韩国出口最多的是鱼和谷物产品。
农业是韩国最敏感的产业,特别是大米、苹果、梨等敏感产品。在韩国与智利、美国等国谈判签署FTA时农业问题都曾引起过轩然大波。为此,韩国智利FTA为解决农业问题开辟了一种模式,即大米、苹果、梨等敏感产品逐渐放开,有较长过渡期。
中国可以加大韩国在中国的农业投资。韩国作为距离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最近的邻国,鼓励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利于缓解中韩农产品问题上的贸易纠纷,中国农业部门也需要资金技术改进产品质量,由韩国农民组织在中国投资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并从事深加工,然后向本国销售。这种投资贸易合作方式有利于缓解双方农产品贸易纠纷,也可以给两国农民带来利益。妥善解决农业问题将为中韩自贸区的谈判与实施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
|